第(1/3)页 车队很大,足足一百辆车,但是由于拉车的乃是牛,行走起来比较的缓慢。 再加上此时已经入城,道路两旁全都是围观者,所以车队行进越发缓慢,很容易被人追上每一辆车。 那个套话之人也不嫌麻烦, 竟然真的追上每辆牛车进行询问。 而随着他的带头效应,渐渐的其他围观者也加入进来,很快,整个长街上都是套近乎的询问声。 “车夫兄弟,车夫兄弟,赶路累了吧,喝一碗歇歇呀。” “什么?有规定不允许你们占百姓便宜?这是哪跟哪啊, 喝一碗水算什么占便宜?” “啥?真不喝啊。唉, 操守令人敬佩。” “对了车夫兄弟,你这车上拉的啥货物啊。掀开油布让大家看看呗,俺们心里好奇的像猫抓一样呐。” “啥?不能掀开?行吧行吧,这肯定又是规定。那你能跟大伙说说吗,你车上装载的到底啥东西。” 套话的方式很多,山东人最擅长的则是拉家常,一边拉着家常,一边就把关系亲近了。 那些车夫陷入人民汪洋,很快便被一个一个攻略下来,不由自主的就打开了话匣子,开始介绍自己运载的货物。 又或者,他们并非是被百姓套了话,而是早就被人指点和培训一番,教会了他们面对这种情况应该怎么说。 比如车队最前面的二十辆牛车,每个车夫回答百姓的口吻都一样,说辞也许带有各人特色,但是表达的意思却是不约而同。 “咱们这二十车货物啊, 运载的乃是商洛核桃,产自秦岭深山, 必须攀登悬崖峭壁才能采摘到。这东西补脑子的,吃了对小孩有好处。老人也能吃,属于零嘴儿。” “你问价格贵不贵?唉,价格可能贵了点,毕竟长途跋涉运过来,光是路程就有两千里。这一路上的车队开支,每天都是个吓死人的数字…… “这东西四十文钱一斤,在长安那边的收购价格是二十文一斤。我们大将军仁义啊,只把价钱翻了一番。你们可以去找琅琊本地的商贾打听打听,就知道这种加价到底有多良心了。” “啥?不用打听就能理解。果然不愧是大将军的老土,蕴养了一方善解人意的厚道人。” “哈哈哈哈,谁说不是呢。若是别的商队运送货物过来,价格最少要翻个两三番,二十文一斤的核桃,他们运过来敢卖一百文。”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