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0407章 现象级!-《我成了一条锦鲤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其实本就没有人能够说出‘差一点’差的具体是什么,是一根导火索,一根最后的稻草,它可以是文华奖,也可以是金鸡影帝、戛纳影帝,或者是别的什么,当它来了,胃口被填满了,大家就知道,哦,够了,我们要为他欢呼,或者说,为他加冕了。”

    ——《界面》

    “中国戏剧,甚至是文艺界,似乎还未有出现过季铭这样的案例。他在全网社交媒体拥有近1.4亿人次的追随者——他不愿意称他们都是粉丝,因为那些也可能只是‘想要看看你有没有乐子’的旁观者。

    毫无疑问,他是目前国内流量最巨大的明星之一,尽管从最开始他的团队就有意识引导粉丝理智地保持和季铭的距离,但他们可能会发现这一点越来越难以做到。随着季铭的影响力从网上走到网下,组织严密的粉丝团的控制力大为削弱,而社交媒体信息的易获得性,也让很多不愿意受到约束的年轻粉丝,能够自行决定如何追星——ta们中的一部分,被称作私生饭,这个词来自棒国,欧美有时候叫他们stalker,也就是跟踪者。

    如果到此为止,季铭也许只是将‘流量明星’实红的概念推至登峰造极的代表人物,但显然一切并没有到此止步。

    让我们简单梳理一下季铭从参演《雷雨》到现在,这短短三年的时间吧……国家话剧院……《我不是药神》……白玉兰奖……《末代皇帝》……戛纳……蒙特利尔……《遇仙降》……《流浪地球》……梅花……文华奖,他用三年时间取得了其他同行们可能一辈子也无法达成的成就,将自己的头衔悄悄地从‘青年演员’变成了‘青年表演艺术家’。

    季铭从话剧出发的演艺历程,一度成为娱乐圈观察者的一个全新视角,他们探讨到底是季铭足够强才能够成为话剧届宠儿,还是因为他进入了话剧界,才会被认为实力够强——毕竟实力派这个概念,没有一个量化标准。但随着季铭不断地突破,这红火一时的观察变成了鸡肋,季铭的经历无法复制,因为他是季铭,所以一切顺理成章,换一个人,全都会不一样,那么这样的研究就缺乏普世意义了。

    昨晚他拿下了文华奖,这一在官方层面的戏剧最高奖,实现了话剧奖项的大满贯,这个难度不比周汛的包揽三金更简单——现在观察家们需要重新考虑自己的课题了,现象级的电影作品或许不罕见,《战狼2》,以及季铭的两部大作都堪列入其中,但现象级的明星,却并不多见,上一个,或许是媒体造星时代的开启者李宇萶。

    那么季铭的身上,又带着什么样的时代标志呢……”

    《界面》的文章,只是所有这些讨论中的一篇,在季铭的作品接连成为现象级爆款之后,他本人也终于成为现象级的人物。从这一刻起,在若干长的一段时间内,他不再被其他流量的粉丝视作自己哥哥姐姐的潜在对手,也不太可能再度出现张教授那样的,将他的成功视作传统流量明星的成功。

    他代表着什么?

    现象的背后又有什么社会学价值?

    “给我烧三炷香吧,保佑你们一年平平安安。”季铭放下这些稿子,笑着看向周西宴,杨如意这些团队核心:“……嗯,转发一下我也行。”

    杨如意没忍住笑,不过笑过之后,也难免要语带感慨,外面吹的再大,也不可能让别人对你予取予求,该去谈的还是要谈,该去争的还是要争,只是会带来一点不确定性。

    一切都是未知的。

    “市场化之前不谈,从90年代开始,金童玉女,天王天后,摇滚民谣得等,那是小众人群的潮流追逐……到选秀时代,其实是全民追星的开始,再到社交媒体时代,全民追星则成为了一种显学,各种流派、体系,营运模式……都开始如雨后春笋,蔚为大观。”周西宴这位资深经纪人,仿佛一个学究一样:“其实我并没有认为当前这个时期已经要过去了,可是你的出现,或者说你一个人,连蹦带跳地跑到了最前面,很难说你现在处于的状态是怎么样一个定义。不过这也不是我们的工作,传播媒体学、社会学……总之是那些专家教授们要做的事儿。对你而言,最重要的,可能就是你真的要成为‘老师’级的人物了,再没有人会因为你的年龄觉得叫不出口这两个字。”

    “……老板会不会压力很大?”张琛突然问了一句。


    第(3/3)页